人才培养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人才培养  >  正文

【本科教育教学巡礼】融创致新 化育英才——必赢242net官网本科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

发布时间:2025-10-28  作者:  浏览次数:

(通讯员:杨晨茹)必赢242net官网源于学校1979年组建的基础课部,经过四十余年的深厚积淀,2023年7月,学校以原理学院化学系为基础成立必赢242net官网,开启化学学科发展新征程。现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(化学生态学、化学生物学)、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(化学)、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(农药学)和1个本科专业(应用化学)。应用化学入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学院坚持“提高化学课程供给质量,支撑学校一流人才培养;提高化学学科的贡献率,支撑学校一流学科建设“发展定位,传承原理学院优良教学传统,不断夯实本科教育教学特色优势,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英才不懈努力。

一、党建铸魂,启智润心,夯实思政育人载体

学院坚持融的理念,不断深化原理学院“全国党建标杆院系”创建成果,将党建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深度融合,形成“党委领起来、支部活起来、党员动起来”的良好局面,实现了以党建促学、促教、促研, 把党建“软实力”打造成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“硬支撑”,完善富有特色的"党建+"育人体系,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坚强保障。

课程思政,坚持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、知识传授同频共振。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,系统构建了"学院-系-课程组"三级联动工作机制,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,校级立项示范课程项目18门,涵盖了从基础到前沿、从理论到实践的各类核心课程,形成了"课程门门有思政,教师人人讲育人"的浓厚氛围。《有机化学》课程获评2023年度"湖北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";曹敏惠教授在第四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,荣获课程思政正高组一等奖,正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突出展示。

网络育人,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。创新开展网络育人,是学院深刻洞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做出的时代选择,也是与时俱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新探索。学院以祝鑫工作室为抓手,聚焦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和成长服务,长期致力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,累计推出4000余篇优秀网络文化原创作品,阅读量累计超过5000万次,将价值观引领融入网络文化建设,形成了“线上+线下”协同育人格局。牵头发起“榜样你好!”党史人物视频讲述活动,打造助农直播平台,先后获评中央网信办全国“创四优”优秀网评账号(全国7个)、教育部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、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、教育部全国“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特色展示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荣誉。其典型做法多次被新华网、“学习强国”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,120余所兄弟高校来校调研交流。

全员导学,推进师生融乐育人。学院坚持实施寝室导师制(本科生导师)十数年,构建了以“导思想、导操行、导规划、导学问”为核心的导师引航体系,积极探索寝室导师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路径载体,将寝室、课堂、食堂、操场、图书馆、艺术馆等空间转化为时时处处开展师生交流的育人场域,让师者的爱与智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益滋养。学院坚持“红色导师”制,以“三航三课三导”搭建人才成长之梯,举办“启航行动”“领航行动”“远航行动”,开设“情境党课”“理论微课”“力行课堂”,推进“导思想”“导学问”“导素养”,深化育人成效。学院不断健全全员育人机制,创新开展“教学+融乐”互融、“教师+学生”共育模式,依托“牵手行动”“轻烃荟”“化学文化节”等育人平台,创设“师生融乐”载体场域,常态化开展师生思想交流、学业指导、生活关怀活动,将育人工作延伸到课堂之外、浸润到学生日常,构建了"师生融乐、共同成长"的和谐育人生态,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。

二、因材施教,改革创新,筑牢课程育人根基

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牵引,通过优化课程体系、建强核心课程、设立精英班、深耕教材建设,系统构建了分层分类、交叉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,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力支撑。

课程体系体现分类培养特色。公共基础课程构建起“通识-基础-高阶”三层次课程体系,满足全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需要。通识层次,旨在激发化学志趣,讲科学逻辑、谈科学思想、论科学发展,如《化学思想史》《魅力化学实验》; 基础层次,旨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基础素养,如《无机及分析化学》《有机化学》《物理化学》,同时按照不同学科、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难度高、中等难度、一般难度、基础托底四种课型,供学生选择;高阶层次,为学生发展提供学术工具与方法,如《计算化学》。专业教育秉持厚基础、宽口径的理念,坚持"以理为主、理农结合、注重交叉",构建了层次分明、模块清晰的课程体系,形成了“理论学习-动手实践-夯实基础-综合交叉-研究创新”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,从而实现个性化、多元化的培养目标,真正做到了“因材施教”。

课程改革突出立体化个性化学习。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痛点,构建起“先修课程-在线课程-虚拟仿真课程”多层次课程体系,让不同基础的学生自适应学习。通过知识图谱梳理课程间逻辑关系,以“三问”即知识问题、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重构内容体系,从思想性、学术性和交叉性系统提升课程两性一度。创新开展"六融合三协同"教学模式,深度融合信息技术,实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。学院将一流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,已建成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、9门省级一流课程及多项校级精品课程,这些优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"头雁"效应,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,为全国农林高校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示范。

"化学英才班"为依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。学院开设"化学英才班",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。英才班采用个性化、国际化培养模式,配备优质师资,实行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双轨指导,强化科研训练,打通"本-硕-博"贯通培养路径,已成为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改革"试验田"。学院每年选派本科生赴韩国高丽大学、香港大学等进行交流访学,本科生出国(境)率达到10%左右,邀请来自法国蔚蓝海岸大学、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专家学者开设了2门全英文课程,不断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胜任力。

推动改革成果固化与辐射。坚持将教学改革成果及时固化为优质教学资源,目前已实现《无机及分析化学》《有机化学》《物理化学》《大学化学》等核心课程教材的全部自编。其中,4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,发行总量超60万册,被厦门大学、四川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等全国294所高校广泛选用。

三、强基固本,赋能增效,打造一流师资队伍

学院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,坚持引育并举、教研相长,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教师教学发展与激励体系,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、业务能力精湛、育人水平高超的一流师资队伍。

教研相长,以高水平科研反哺一流教学。学院积极推动科研特色向育人优势转化,建立健全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。鼓励教师将生物质电能源化学、绿色农药合成等前沿科研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、教材编写和实验项目设计,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探究式的"现实问题"案例库。通过实施"科研体验计划",支持学生早进课题组、早进实验室、早进科研团队,在真实的科研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,实现了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的深度互通互融。

多维赋能,构建阶梯式教师发展支持体系。学院实施"教师发展支撑计划",构建了"教学新手—教学骨干—教学能手—教学名师"的阶梯式成长通道。通过常态化开展"名师示范课"、教学研讨、工作坊等,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,涌现出一大批教学典范,他们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鲜明的教学特色,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课堂体验,赢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。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成绩斐然,获评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,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,全国农林院校专业微课比赛一等奖1项,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2项、二等奖1项,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3项,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4项。

机制激励,教学学术与成果产出丰硕。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研究,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,将教学改革实践转化为高质量教学研究成果。近年来,教师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0项,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20余篇,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、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。3个教学团队全部获评学校优秀教学组织,有机化学教研室、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获评"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"。

四、科教融汇,产教融合,培育拔尖创新人才

学院始终坚持"以本为本",推动科研、产业与教学深度融合,构建了"教科产赛"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范式,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、最真实的产业问题、最激烈的竞赛场景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,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

科教融汇,将前沿探索融入育人实践。学院充分发挥化学生物学、农业材料化学、绿色合成化学等校级研究中心和科研团队的育人功能,全面实施"科研体验计划"。通过开放科研平台、吸纳本科生进课题组、轮转参加组会、支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式,让学生在科研一线"真刀真枪"搞创新。

产教融合,将产业真问题作为育人课题。学院深度推进"引企入教",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,将农药化学、环境分析等课程的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。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产业导师,共同开设课程、指导学生实践,围绕"天然产物农药"、"兽药制剂智能化生产"等真实产业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。学生参与的"藤茶活性成分提取"、"助农直播"等社会实践活动获评"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",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厚植知农爱农情怀,提升强农兴农本领。

赛教融通,以高水平竞赛激发创新潜能。学院将学科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,构建了"国家-省-校"三级竞赛支撑体系,以"互联网+"、"挑战杯"、"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"等高水平竞赛为驱动,实现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创。近五年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殊荣,在国家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;在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6项;在“互联网+”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励79项。
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必赢242net官网将始终坚持落实"立德树人"根本任务,锚定"双提双支"发展定位,以质图强、融创致新,持续推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发展,深耕具有农业特色的化学基础研究与交叉应用,融一流、强交叉、创特色,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学科核心竞争力,为学校"双一流"建设与国家农业现代化贡献化学力量。

(编辑:周培根 审核:曹敏惠)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Bwin·必赢(242net-China)官方网站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必赢272net入口化学楼

邮箱:chem

电话:027-87282133

邮政编码:430070

学院官微